玉树藏族自治州,下辖一市五县,2017年精准识别40个深度贫困乡镇,占全省的31%,104个深度贫困村,占全省的10.7%,集中了产业发展难、设施配套难、均衡发展难等问题,是青海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也是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自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玉树州重点聚焦产业、生态、教育、住房、健康、就业等领域,实施到户产业扶持、产业园区建设、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扶贫、生态扶贫、技能培训等,先后实现了深度贫困乡镇摘帽、深度贫困村退出,12.9万贫困人口脱贫,走上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
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的长久之略
在玉树市诺布岭民族服饰有限公司,制衣车间内只听得一台台缝纫机工作的声音,一针针下来,一条细密的缝线将衣服边缘缝合包裹;产品展览室里整齐地挂着一件件色彩靓丽、样式精美、花色新颖各异、传统中带有时尚的藏族服装……
玉树市诺布岭民族服饰有限公司是玉树人巴德江才一点一滴创立起来的企业,近年来在政府的帮助下,公司入驻玉树州省级扶贫产业园,以民族服饰、民族用品加工销售为一体,产品销往青海、西藏、四川等地,还远销尼泊尔,逐步发展成了玉树州民族服饰龙头企业,并入选了青海民营企业50强。巴德江才不忘造福家乡,公司以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目标,通过技能培训、转移就业,让周边地区1200余户农牧户迈出脱贫致富的步伐,其中贫困户有813户,年收入达到3万余元。
这是玉树州产业扶贫的一个生动缩影,产业扶贫项目在玉树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
立足资源禀赋,玉树州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多种模式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曲麻莱县采取易地搬迁+产业到户模式,组建了65个以自然村为单元的藏羊养殖合作社,流转草场37.9万公顷;称多县巴颜喀拉饮品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基地+企业+牧户的形式,种植了33公顷的芫根,公司以每公斤2元的价格收购,农牧民每亩土地有2000元的收入……种种做法,都是在摸清资源资产存量、结构、效用的基础上分类盘活,形成产业扶贫抱团发展的合力,增强发展效能,增加村集体和贫困户收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玉树州产业扶贫完成投资12.77亿元,扶持贫困户2.4万户9.1万人,项目涵盖种养殖、商业租赁、生态畜牧业产品开发、民族手工艺品、旅游扶贫等,贫困户收入增长,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县级产业园区辐射带动就业增收明显,农牧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基本达标,牧区发展的后劲持续增强。
生态扶贫,日子和环境都要好起来
翠绿的山峦起起伏伏,薄荷色的河水淙淙汩汩,我们沿着山水指引的路线来到了美丽的嘎嘉洛草原,来到了“万里长江第一县”——治多县。扎西仁嘉是治多县扎河乡的一名生态管护员,过去家里只有三四头牛,守着一座小圈棚为钱发愁,偶尔挖挖虫草挣点钱,也不是长久之计。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以来,这名建档立卡户被选聘为生态管护员,每年能有2万元的稳定收入,让他的日子慢慢有了起色。他把对党和政府的感激化为尽忠职守的行动,每天一大早起来提着纤维袋巡山巡河拾捡垃圾,守护他心中圣洁的家园。
在治多,“民兵+”生态管护模式也发展起来,这些“生态民兵”不仅是生态保护的先锋队,应急处突的后备力量,更带头走在技能脱贫、产业致富的前列,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榜样。2018年,治多县为生态民兵协调配发135辆越野摩托车,一只“高原轻骑兵”队伍在长江源园区时而翻山越岭,时而潇洒前行,巡查火情险情,守护一草一木。
遥相呼应,几百公里外的昂赛峡谷,澜沧江畔,马背上的“生态卫士”跋山涉水、穿林掠地,对野生动物活跃点进行巡护。伴随着杂多县昂赛乡辖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野生动植物资源逐渐丰富的是建档立卡户在“一户一岗”生态公益岗位上走出的脱贫路。
玉树州集生态高地和深度贫困的特殊性为一体,当地对扶贫开发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有着深刻的认识,毫不动摇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结合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全面实现了生态管护公益岗位“一户一岗”的目标,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改革红利。
同时持续开展生态管护员的业务培训,鼓励并扶持牧民从事公园生态体验、环境教育、生态保护工程劳务、生态监测等工作,使其在参与生态保护和公园管理中获得稳定长效收益。玉树州生态扶贫累计兑现生态公益性岗位工资1.65万人9.1亿元,人均月工资1800元,家庭年受益2.16万元,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
从守护绿水青山当中收获真金白银的贫困群众,更加深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认识,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当中,群众生活和生态环境在同步变好。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19岁的多杰求忠来自囊谦县娘拉乡达毛村,她今年以玉树州英语理科前十名的好成绩考上了北京林业大学法律专业。她告诉记者,受益于玉树州“异地办学”,她在北大附属实验学校读的初中,以囊谦县第一名、玉树州第三名的成绩考上北师大大兴附属中学读高中,在北京六年的读书时光,她接受了很好的教育,也挖掘了各方面的兴趣爱好,眼界变得非常开阔,渐渐成为了一个自信的人。
今年就读于北师大大兴附中的玉树考生频频传来捷报,白玛才吉以536分的成绩夺得了青海省藏语理科第四名,俄总、曲周桑毛也在玉树州名列前茅。这些藏族学生因为“异地办学”不仅改变了际遇,更会改变自己的人生和家庭。
多杰求忠的家庭是建档立卡户,经济拮据的一家虽然负担不起她的学费,这六年来却也没为此发愁过。拿高中来举例,多杰一年的学费加生活费需要两万五千元,其中因异地办学政策,玉树州政府方面分担两万元,她自己只需要出五千元,又因精准扶贫政策,学费会给建档立卡户退五千元,还有许多爱心人士对多杰给予了帮助,这么一来,多杰家里基本是零负担就让她接受了这么好的教育,考上了大学。她充满感情地对记者说:“异地办学为了我们花了很多钱,学费不说了,每次放假开学都是这边工作人员花费精力金钱接送我们,疫情期间州教育局为我们张罗去西宁小岛基地复课,花钱请老师上课。”
“一切的一切是教育,根本的根本是教育”,异地办学已经成长为玉树州教育扶贫的重要抓手,从2017年起连续三年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高中生每生每年补助5000元,累计补助1414万元,完全实现异地就读全免费,目前在玉树异地高中班、中职班就读的学生中90%以上为农牧民子女,落实政府补助资金1.2亿元。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根本,玉树州用教育守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视点短评
小康路上,再显韧劲
一个“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全面脱贫摘帽,其中可以细数多少历程;一个从创伤中站起来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路上,再次显示出坚强韧劲。
玉树州地处高寒偏远地区,长期以来,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生存环境严酷、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育程度低等原因,造成“多维贫困”的特点,尤其是产业发展基础薄弱,是玉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掣肘。玉树拥有丰富的畜牧业和旅游业资源,曾经却因理念跟不上、方式落后、规划滞后而导致资源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和发展乏力。
找到原因也就有了目标,并且产业扶贫是推动转化内生动力的脱贫主要之策和长久之计,玉树开始动脑子、下力气推进产业现代化、规模化乃至品牌化的经营,特色产业逐步转型升级,民族手工艺品制作精良,农产品地理标志“玉树牦牛”“玉树黑青稞”“扎什加羊”优化育种,产品附加值和品牌知名度逐步提升。
“生态”二字让玉树更显与众不同,并且也是当地不可忽视的责任,要让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齐步走,玉树一直不忘打好生态牌。在发展畜牧业和旅游业时将生态绿色摆在首位,将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设置与精准脱贫相结合,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当地让贫困群众吃上了“生态饭”。
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民生,玉树交出令群众满意的“两不愁、三保障”答卷。控辍保学的力度之大,让玉树州初中毕业生出现井喷式增长,异地教育模式浮出水面,让莘莘学子改变了自身和家庭的命运。易地搬迁、危房改造,住房问题全面解决,健康扶贫、医疗能力建设,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效解决。结合灾后重建的跨越式发展,玉树州城镇市政功能和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稳步推进,全面小康的颜色越描越靓丽。
故事传真
双手承载致富梦想
9月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草原褪去了翠绿,几场雨水过后,一道彩虹跃然眼中,湿润的空气让人倍感舒适。此时的君西扎西尼玛正在多彩乡路边修车铺的空地上教学徒修补轮胎,他熟练地操作着每个流程,脸上始终带着暖暖的笑容。同行的聂恰村党支部书记才加介绍着:“君西扎西尼玛现在可是我们村脱贫致富的榜样。”
君西扎西尼玛今年51岁,一家四口人曾经一直生活在多彩乡聂恰村,以放牧为生。
多彩乡位于治多县西部,平均海拔4600米,气候条件艰苦。“2000年的那场雪灾,我们家的牛羊、草场受灾严重,之后的日子过得十分紧巴,一年收入也就一万多元。2013年,我被村里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君西扎西尼玛回忆到。
2015年,君西扎西尼玛的大女儿索拉毛到了上初中的年纪,一家人搬到了县城里。为了让孩子能有更好的学习环境,他准备靠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
“当时看到这里有轮胎修补的店面,自己也自学过一点修补轮胎的技术,就想把这个店铺盘下来。”
为了盘下加吉镇的路边的补胎店面,君西扎西尼玛跟亲戚朋友借来了20万元,顺便也盘下了旁边的“嘉洛炒面厂”。
君西扎西尼玛一边补胎一边自己学习新技术,补胎厂和炒面厂在他们夫妻俩的努力下,生意也是越来越红火。这让多年贫困的君西扎西尼玛尝到了靠自己双手脱贫致富的甜头,而让他觉得更开心的是,在脱贫路上一直有来自各方力量的帮扶。
从准备盘下这家店开始,办手续、置办机器……乡里提供了很大的便捷;4年来,县里乡里的扶贫干部也经常到他的补胎厂和炒面厂了解情况、帮忙宣传,补胎厂也成了县住建部门的“定点”补胎点,保证了最初的订单,也保证了收入。
由于脱贫意识的积极转变,君西扎西尼玛干起活来也特别认真负责,名声慢慢传了出去,订单也越来越多,收入也越来越好。几年光景,他成功摘掉了“穷帽子”,如今,更是成为多彩乡贫困户学习的脱贫榜样。
才加介绍,为了让更多人摆脱“靠天吃饭”的思想,村上专门组织了几次心得分享会,主角当然就是君西扎西尼玛,他把靠自己勤劳致富的经验分享给全村人,还带动了很多人走出家门学习技能。
君西扎西尼玛现在收了两位学徒,他们就是受了君西扎西尼玛经历的鼓舞,也想凭自己的双手脱贫,专门来这里当学徒工作的,每月工资已经可以到将近2000元了。
“现在温饱解决了,但是还我要把这两个店做大,这样才能带动更多周边的人脱贫过上好日子,在党和政府精准扶贫政策推动下,我们致富的路也会越走越宽!”君西扎西尼玛对于未来的生活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