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藏族自治州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时间:2022-07-13 09:59 来源:三江源报 作者:消息 浏览:次    

  位于三江源头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玉树州),既有唐蕃古道民族团结故事代代相传,亦有抗震救灾之时八方驰援的感人佳话。在这片圣洁的土地上,汉、藏、回、土等42万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我很牵挂玉树,玉树的将来会更好。”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指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玉树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的时代旗帜,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始终与生态文明建设主题深度契合、与精准脱贫目标紧密结合、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同向而行、与北京对口支援深度对接,培育、形成具有涉藏州县特点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玉树模式”,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玉树实践”,成功入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

玉树州·玉树市感恩广场

  党建引领  强化民族团结进步政治基础

  党建引领,是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根本政治保障。

  在示范区建设进程中,玉树州大力推动人员、资金、政策向基层倾斜,建立健全基层党政组织、群团组织、群众自治组织、政法综治组织网络,坚持“三会一课”、推行“一职九联”、连心共建等行动,严把选人用人关口,确保基层党的建设与示范区创建活动相衔接。玉树州在青海省涉藏州县率先成立州、县“三基”干部学院,着力培养“听党话、跟党走、能干事、敢担当”的基层后备干部。同时,建立健全“村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党员+村民”的农牧区党组织服务网络,强化了村(社区)党组织的主导地位。

  弘扬“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是玉树州以党建引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走进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丰富的实物、影像资料、文字图片等,让人切身感受到“4.14”地震发生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各级政府的大力帮扶,社会各界的倾情关心,灾区各族干部群众的自强不息、团结奋进,接受生动的爱党爱国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玉树州· 治多县珠姆广场“永远跟党走”雕塑

  改善民生  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物质基础

  从玉树巴塘机场沿着巴塘河通往玉树市区的途中,一个红顶白墙、依山傍水的重建新村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第一村”——禅古村。

  村民尼周一家是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长期义务接送村里的孤儿索南才吉上下学。房子都是政府帮着统一盖的,震后第二年,尼周就搬入了新居。2020年底禅古村实现整村脱贫。他告诉记者,今后要积极发挥示范家庭的作用,与村民们一道持续努力拓宽增收渠道。

  脱贫攻坚期间,玉树州累计投入15.525亿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解决了7020户2.8万人的安全住房保障问题;投入17.382亿元实施到户产业、产业园建设、村集体经济、光伏扶贫、旅游扶贫为主的扶贫产业项目,累计扶持带动3.6万户13.32万人次;投入2.15亿元让16511名贫困群众走上生态管护员公益性岗位,户均年收入达2.16万元,实现生态保护和贫困户增收双赢;投入0.892亿元实施就业“雨露计划”,扶持2.53万人次,贫困劳动力素质提升显著;投入3.537亿元实施巩固提升、电子商务等项目,提升脱贫攻坚整体成效、探索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

玉树州·杂多县易地扶贫搬迁小区牧人希望家园

  依法治州  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模式

  玉树市结古街道团结社区,生活着汉、藏、回、撒拉、白、土等多个民族,常住人口689户2589人。

  居民谢放明上世纪80年代从湖南邵阳来到玉树做生意,后来娶了当地藏族姑娘俄要为妻,就此安家在玉树,成了玉树人。如今,夫妻二人在一家洗车店上班。几年前,他们的女儿身患重病,艰难之际,是社区干部和左邻右舍捐款筹资帮一家人渡过了难关。社区党支部书记王绪伟2010年就在这里工作了,谈起这些年社区的变化,他感慨道:“大家守望相助的暖心故事数不胜数,和谐稳定、团结友爱成为各族居民的自觉行动。”

  团结社区的变化,是玉树州近年来大力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缩影。创新管理模式、提高治理水平,玉树州结合创建工作,在全面依法治州方面进行了探索——努力实现“枫桥经验”的玉树化,建立完善五级责任体系,广泛推行“一线工作法”“一职九联”工作模式和“四卡”工作制度 ;推行以强村带寺、以村稳寺为核心内容的“村寺并联”管理模式;创新形成将网格化管理转型升级为组团式管理的新型服务模式,探索出涉藏州县牧区城镇移民人口管理模式,不断推动治理重心下移。

玉树州· 囊谦县的一户多民族家庭

  生态文明  汇聚民族团结进步巨大能量

  才培是称多县珍秦镇二村的一位牧民,39岁的他从未离开过家乡的嘉塘草原。2014 年起,才培开着一辆农用车开始在草原上捡拾垃圾。这些年来,劳动模范、环保卫士、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脱贫光荣户等多项荣誉被才培摘得,而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嘉塘草原始终保持干净,始终纯净美丽。

  作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玉树,生态文明与民族团结有着密切联系。近年来,玉树州以内涵式的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方略,以民族团结进步精神阵地建设为总体引领,以创建工作助推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发展,以生态补偿、生态产业带动群众增加收入,将创建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共进,不断丰富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开展全域无垃圾和禁塑减废行动;动员全社会参与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事业,保护高原野生动物种群资源;开展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与义务植树行动,完成百里绿色长廊景观提升工程、通天河广场高标准绿化及校园绿化工程等;将依法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依法治理的重要内容,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解决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这些努力,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对口支援  注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力

  “对口支援,一直是玉树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支撑。”玉树州民宗委副主任洛桑才仁如是说。自2010年北京对口支援玉树以来,北京市先后派出四批、186名援青干部人才,实施各类援建项目324 个,为脱贫攻坚、民生改善、医疗救助等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民族团结方面,北京市社会各界组织开展与玉树州的“结对子、走亲戚、交朋友、手拉手”等活动,把对口支援工作打造成民族团结进步工程,为创建工作注入了活力。

  北京与玉树,跨越万水千山紧紧相连。玉树每年的传统赛马节活动都会邀请北京相关单位参加,北京市各单位经常组团赴玉树开展巡诊义诊、送教上门、文化演出等活动,两地间的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各族干部群众间的关系日益密切。2020年12月,北京市民宗委与玉树州政府联合在京开展京玉民宗系统共建交流活动。这标志着京玉两地进一步深化对口支援合作,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共建工作,全力推进各项交流合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玉树州·北京市援建的玉树州囊谦县人民医院

  增强认同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1963年,通天河上架起第一座大桥,自此玉树与祖国各地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这座桥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作“幸福桥”;2005 年,“幸福桥”旁建成第二座通天河大桥,是通往玉树的第一条国道大桥,它抗住了2010年的“4.14”特大地震的考验,坚强地成为运送救灾物资的重要通道,被人们亲切地称作“生命桥”;2017 年,“生命桥”旁建成了第三座通天河大桥,是我国首条穿越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高速公路大桥,玉树不仅由此实现了高速梦,此后还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座桥故被称作“腾飞桥”……

  通天河畔党旗红,民族团结万万年。“幸福桥”“生命桥”“腾飞桥”,展现的是玉树各族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与全国人民一道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与之共生的守桥民兵班的“守桥精神”、长江漂流第一人——尧茂书的“长漂精神”等,化作无限动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玉树人感恩奋进、奋发有为。

玉树州· 巴塘机场通航庆典

  以守桥民兵班和三座大桥为基础而形成的称多县通天河民族团结综合教育基地,是玉树州具有代表性的党性教育基地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之一。近年来,玉树州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为依托,积极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不断增强“五个认同”,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开创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局面。

责任编辑: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