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玉树:生态文明建设显成效

时间:2020-06-09 11:11 来源:州广播电视台 作者:消息 浏览:次    

  接下来请收看央视朝闻天下播出的青海玉树 生态文明建设显成效:禁牧减畜集中养殖 牧民变身“管护员”。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认识两个年轻人,在我们的生活大屏上的这个藏族的小伙子呢,叫巴清,他的家就住在青海玉树,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的核心区,他原来啊是一个放牧员,但是从2017年起呢,他成立名生态管护员。

  身份变了,工作变了,巴青也是见证了这几年里身边草原的一个个变化,天蓝水清地绿成了这片土地的生态名片,生态良好生产优化民生改善发现的家乡青海玉树州也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而这一切的变化从何而起?我们一起去看一下。

  在玉树州玉树市上拉秀乡加桥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村里121户牧民的1200多头牦牛在这里进行集中管理,平衡草畜,减轻草场压力,合作社日常10个人就可以完成管理,劳动力得到解放,牧民的腰包也越来越鼓了。

  青海省玉树州玉树市上拉秀乡党支部书记 吉松保:成立合作社以后主要目的还是禁牧减畜,集中养殖以后,一部分的草场闲置下来以后,开展了一些黑土滩的治理、种草,生态修复非常好。

  禁牧减畜后的牧民,参与到国家公园的保护与管理,从“放牧员”到“管护员”,从“草原上的人”到“国家公园的人”,有了稳定可观的收入。33岁的巴青家住玉树州治多县扎河乡马赛村,这个小村庄位于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的核心区。2017年,巴青成为生态管护员,守护家乡的一些生灵,每年还有2.16万元的稳定收入。

  青海省玉树州治多县扎河乡马赛村生态管护员  巴青:以前没水没草的地方,现在水草丰美,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都明显增加了,感恩党和政府的关怀,让我的家乡变得越来越好,我们也有信心,充满干劲,保护好家乡的生态。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可可西里申遗、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等发展机遇和生态移民、河湖长制的实施,让玉树州近31万人享受到生态红利,12.9万贫困农牧民实现脱贫,1.8万人吃上了生态饭。数据显示,三江源区湿地面积由2012年的3.9万平方公里增加到5万平方公里,藏羚羊种群恢复到7万多只,雪豹种群超过1200只,三江源成为全球雪豹最密集的分布区域。

  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 吕植:这里的自然保护已经成为一个全民保护的势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当地的农牧民已经成为一个保护的力量,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成立以后,它有一个非常创新的举措,生活在这儿的每一户牧民出一个人做公益管护员,保护就成了当地老百姓的事情,这件事在全世界也是一个创举。

  玉树高原千亩林木良种繁育实验基地新种植的5万株藏柳苗,正在慢慢长大;巴塘河畔的万亩牧草绿意焕发;214国道百里绿色长廊;北京湿地公园、琼龙公园、南北两山造林绿化等项目实施后构建的园林城市;巴塘河、扎曲河里频繁被红外相机捕捉到的水獭,渲染出玉树最美的绿色底色。玉树州草地和水域湿地面积与2010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1380平方千米和442平方千米。通过监测数据表明,玉树州6市县县城所在地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确保每年平均向下游省份输送达600亿立方米左右的清洁水。

  青海省玉树州玉树市水利局项目办主任 才仁嘎哇:通过大量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取得前所未有发展,改善了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初步实现民生水利,生态水利,文化水利建设目标。有序推进河湖长制工作,干部群众保护水生态意识越来越强,所有玉树人民共同打造玉树“天蓝、水清、地绿”的生态名片。

  在玉树州生态环境局的生态环境数据中心,今年6月投入使用的生态环境监管平台,通过大数据、大平台、大系统的生态环境信息“一张图”,构建起“互联网+”绿色生态的智慧环保监测管理模式。2015年~2018年玉树州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数(EI)值处于50.15~63.83之间,生态环境状况整体稳中向好。“绿色感恩,生态报国”,玉树州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展现出新玉树绿色活力的生机勃勃。

责任编辑: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