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东西协作、突出柔性引进,让各方英才集聚在玉树。一是在顶层设计上谋实策。组建党政代表团,由张琨明书记亲自带队赴密云、建湖进行考察交流,把全市最紧迫的人才需求带到北京、带进江苏。同时,研究制定《玉树市2023年京玉两地交流交往交融系列活动方案》,为开展好全年密玉人才交流提供指引。二是在组团引才上出实招。在引进5名“组团式”医疗帮扶人才和13名科技特派团专家基础上,引进新一批青南支医专家人才11人,并根据国营牧场深化体制改革工作需要,对接省科技厅增加工作站1个,新引进科技特派员7人。同时,完成第一批、第二批“组团式”医疗帮扶人才交接轮换,靶向引进眼科、神经内科、护理科等薄弱科室专家人才,为推动全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三是在扩容蓄能上求实效。签约“智汇三江源、助力新青海”人才项目洽谈会项目4个,圆满完成2023年度教育卫生领域“京青专家服务活动”,新聘用4名特需专家人才,并继续邀请北京专家团队来玉开展先心病患儿免费筛查救治活动,30名患儿赴京接受免费手术治疗。同时,从西宁市引进支教老师31人,引进5名复旦大学研究生来玉开展支教活动,并从密云柔性引进3名高级职称教育人才。
聚焦重点领域、蓄足源头活水,让各色乡才涌现在玉树。一是持续深化本土人才培育力度。申报2023年度“西部之光”访问学者1名,并先后选派24名本土医疗人才、32名教育人才和青少年、42名非遗技能传承人才赴京开展交流进修访问活动。二是扎实做好昆仑英才培育工作。全市共有2名本土人才入选2021、2022年度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计划“领军人才”培养项目,并已全面启动2023年度“昆仑英才”行动计划申报推荐工作。三是着力培养青年创新创业人才。组织30名青年创业人才赴西宁市实地考察学习互助县、大通县优秀电商企业,并邀请知名带货主播为全市90名创业青年进行电子商务培训,让青年人才与城市发展双向奔赴。四是积极储备非遗技能传承人才。全市现有国家级非遗技能传承人6个、省级2个、州级20个、县级105个,并正在新申报州级非遗技能传承人40个、县级30个,切实提高非遗技能人才存量。
搭建载体平台、厚植发展沃土,让各类人才奋斗在玉树。一是激发“组团式”人才的“帮扶效应”。医疗人才方面,稳步推进“五个中心”建设,先后创建质控科、公共卫生科、输血科等3个新科室,并从东西部协作资金中投入300万元用于创建藏西医结合科,有效提升医院综合诊疗能力;科技特派团方面,引进的青稞品种昆仑14号、18号较目前主栽品种增产12%,自主研究应用的“牦牛寄生虫病高效低残留防治技术”对牦牛线虫病和牛颚虱的防治效果均达100%。二是激发苏玉劳务协作机制的“带动效应”。开展“携手玉树•就在建湖”春风行动,2023年新举办线下招聘会3场,吸引31家江苏企业提供优质就业岗位,已先后组织82名城乡富余劳动力远赴建湖县就业,第三次招聘会面试工作已经结束,待下一步开展体检后签订就业合同。三是激发选用优秀年轻干部的“鲶鱼效应”。以2022年为例,全市共新提拔正科级干部24人、副科级干部35人,其中提任年轻干部18人,占全年提任干部总数的30.5%,全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和热情明显增强。
注重人文关怀、传递小城大爱,让各式俊才扎根在玉树。注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积极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充分传递玉树市“小城大爱”的人文温度。一是筑巢引凤。投入资金48万元,对玉树市人才公寓进行提升打造,真正实现“拎包入住”。二是关心关爱。严格落实县级领导联系服务优秀人才工作机制,并针对援玉医疗人才和干部人才,足额发放援青津贴、青海津贴、艰边津贴等差额工资待遇,为有清真就餐需求的医疗人才发放每日60元就餐补助,为人才干事创业免除后顾之忧。三是选树典型。依托各级各类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敖日格勒、李新平等优秀援玉人才事迹,在全市范围内营造尊才爱才惜才学才的浓厚氛围。
组工简讯第5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