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市:以“三能聚合”激发“组团式”帮扶最大效应

时间:2023-09-01 11:24 来源:市委组织部 作者:简讯 浏览:次    
  自“组团式”帮扶工作开展以来,玉树市牢牢把握党中央提出的“精准、可实现、可持续、有成效”工作要求,坚持把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作为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抓紧抓实抓到位,聚焦全市资源、技术和人才短板,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切实以“三能聚合”激发“组团式”帮扶最大效应。

  坚持“组”字为要,蓄足“组团式”帮扶工作“势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及时成立玉树市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压紧压实相关部门工作责任,统筹做好“组团式”帮扶人才各项管理服务工作;聚焦帮扶工作实际需求、薄弱环节、难点问题,建立健全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卫健、农牧等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参与的交流联动机制,切实构建起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组团式”帮扶工作格局。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在广泛征求京玉两地各部门单位和专家人才意见建议基础上,编制印发《玉树市人民医院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实施方案》,画好“组团式”医疗帮扶工作“路线图”;精准梳理全市农牧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需求,研究制定《玉树市科技特派团2023年度帮扶方案》,明确青稞、牦牛、食用菌三大帮扶产业,并细化具体帮扶举措和量化指标,确保工作成效。三是加强关心关爱。围绕食宿、交通、休假等方面强化全方位服务保障,并为援玉的“组团式”医疗人才和干部人才足额发放援青津贴、青海津贴、艰边津贴等差额工资待遇,为人才在玉期间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生活和工作环境。同时,明确3名县级领导干部、市委组织部分管副部长和帮扶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联系服务专家人才,不定期开展走访慰问和交流座谈活动,协调解决各类困难和问题,为“组团式”帮扶人才在玉工作免除后顾之忧。

  坚持“帮”字为重,激发“组团式”帮扶工作“动能”。给“组团式”帮扶人才任实职、给实权、担实责,让人才深度融入“四个示范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中,与全市发展双向奔赴。一是用好干部人才。根据中组部和省委要求,安排2名“组团式”挂职干部分别任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和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并结合干部人才个人所能和业务所长相应安排分管工作,切实为干部人才发挥作用搭台架桥。二是用活医疗人才。安排“组团式”医疗帮扶领队担任玉树市人民医院院长,将其余4名队员全部充实到重点医疗科室担任业务主任,“带土移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医疗技术;完成4名“组团式”医疗帮扶人才交接轮换工作,将第一批4名人才全部聘请为“玉树市专家人才”。同时,注重应需而动、精准对接,在全面摸排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同密云区委组织部、密云区卫健委加强对接,新选派4名眼科、神经内科等薄弱科室的专家人才,为高质量推动医院科室建设提供坚实人才保障。三是用实科技特派团。组织特派团专家人才扎实开展课题调研和科技指导工作,引进的青稞品种昆仑14号、18号亩产量达到144公斤,较玉树市现主栽品种北青3号增产12%;自主研究应用的“牦牛寄生虫病高效低残留防治技术”被应用于3200余头牦牛进行寄生虫防治,对牦牛线虫病和牛颚虱的防治效果均达100%。

  坚持“扶”字为本,增强“组团式”帮扶工作“效能”。一方面扎实做好人才帮带。科技特派团的专家人才累计培养帮带本土人才和养殖户60户(人),进行新技术、新管理理念等现场培训5次,有效提高本土人才科技素质和养殖户专业技能;建立“团队带团队、名师带骨干、师傅带徒弟”业务帮带机制,5名“组团式”医疗帮扶人才同7名本土年轻医生签订“师带徒”帮扶协议,建立“周三授课日”制度,并通过教学查房、手术带教等多种方式,手把手传授临床医疗工作中的细节事项和诊疗方法,确保培养出一支“带不走、能战斗、留得住”的优秀队伍。今年,已派遣24名本土医护人员赴北京密云进修学习,已培养2名心脏超声医生,已离任的4名“组团式”医疗帮扶人才仍在北京通过远程会诊的形式指导自己的徒弟开展好诊疗工作。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作用效能。市人民医院稳步推进“五个中心”建设,先后新创建质控科、公共卫生科、输血科、干部保健科、健康管理中心等5个新科室,并从东西部协作资金中投入300万元用于创建藏西医结合科,利用380万青海省专科建设资金加强医院老年病科和重症监护室建设,有效提升医院综合诊疗能力。

组工简讯第56期

责任编辑: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