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市:让组织振兴成为乡村振兴第一牵引力

时间:2022-04-09 10:59 来源:市委组织部 作者:办公室 浏览:次    

  近年来,玉树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精神和党中央、省委、州委决策部署,突出政治引领,立足当前、谋划长远,把组织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工程”抓实抓细,坚持党建强村、制度立村、能人治村、产业富村,以“四步工作法”纵深推进基层组织体系建设,切实让组织振兴成为推动全市乡村振兴发展的第一牵引力。

  坚持党建强村,打造乡村振兴战斗堡垒。把推进基层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作为实现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农牧区各项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一是突出政治建设增强凝聚力。编制下发藏语版《党支部工作纪实手册》和《党员政治生活小红本》,全面实行“三会一课”全纪实管理,着重抓好村党支部“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活动的落实,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村干部的政治常态,切实解决政治生活随意化、形式化的问题。引导村党支部书记讲专题党课、微党课,组织村干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切实以领袖思想武装头脑、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二是注重自身建设增强组织力。构建农牧区党建工作常态督查机制,近年来先后整顿提升10个软弱涣散基层党支部;扎实开展以评促建活动,安排全市乡与乡、村与村之间开展交叉互评,全市62个村党支部全部达标;研发推广藏语版“党建新玉树”APP,引导农牧民党员开展线上学习、参加线上活动,全市2254名农牧民党员下载使用;健全基层组织体系,在日益格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小区成立联合党支部,为书写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提供坚强组织保障;抓好阵地建设,围绕“五个基本”建设,整合资金317万元对全市50个村(社区)党员活动室进行提升打造,并试点打造一批党群服务中心。打造完成玉树市党性体检中心,提升打造禅古村党性教育基地,有效完善全市党员教育阵地体系。三是优化乡村治理增强引领力。健全党组织统一领导机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全面构建“乡镇党委—村党支部—基层网格—党员中心户”四级乡村治理格局,严格实行“四议两公开”,全市62个村全部制定村规民约,全市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达96.8%,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全部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切实把村党支部领导地位立起来。

  坚持制度立村,织密乡村振兴责任网络。把优化顶层设计和强化压力传导作为实现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紧密结合打造“四个示范城市”发展定位,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是压实“三级同抓”政治责任。根据地域分布和自然禀赋将全市各乡镇街道划分为“四大振兴区”,全面构建由市委书记担任总指挥长、各县级领导干部联点四大片区和具体乡镇街道的乡村振兴作战体系。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有效衔接具体举措,制定出台《玉树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实施方案》,并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纳入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范畴,有效压实工作责任。同时,构建“461”联心共建工作机制,全市32名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一对一”联点32个乡村振兴重点村,市委书记带头深入联点村开展帮扶指导工作,切实构建“三级书记一起抓、全市上下齐推进”的乡村振兴工作格局。二是强化“制度机制”政治保障。持续落实驻村干部选派工作机制,全面完成脱贫攻坚驻村干部教育培训、集中调换、期满考核等工作,新选派64名第一书记和132名驻村工作队员,并实行履职情况季报制和网络定位签到制,有效确保驻村干部驻村更“助村”。深化村企共建工作机制,采取“支部+企业+贫困户”模式,引导84个“两新”组织与全市62个村结成帮扶对子,助力各村实现脱贫摘帽、推动乡村振兴,切实彰显“两新”组织的责任担当。三是培育“一心为民”政治风气。制定推行乡镇“去机关化”9条措施,切实督促乡镇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摈弃“机关化”做派,自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工作,解决好农牧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全力破解农村牧区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升农牧民群众幸福感和安全感。

  坚持能人治村,建强乡村振兴过硬队伍。把加强队伍建设作为实现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着力推动优秀干部人才在田间集聚、在牧场集结。一是选优“领头雁”。以开展换届选举为契机,突出“五好三清”换届选举工作目标和“八选八不选”选人标准要求,选优配强乡村两级领导班子。乡镇层面,跨乡镇交流干部14名,选派“五类人员”13名,班子平均年龄较上届下降1.5岁。村级层面,严格开展九部门资格联审联查,落实“双毕业证”优先选拔制,59名州市两级基层干部学院学员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班子整体平均年龄较上届下降4.7岁。乡村两级班子结构明显优化,班子整体功能显著提升。二是建强“排头兵”。优化村干部管理机制,研究制定《玉树市村干部履职绩效工资发放办法(试行)》和《玉树市村干部绩效考评办法(试行)》,全面实行“以绩定酬”,倒逼村干部履职尽责;强化党员教育管理,紧密围绕乡村振兴主题,每年对村“两委”班子进行全员轮训,并广泛组织农牧民党员参加冬春训,有效提升村干部和农牧民党员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本领。严格落实农牧区发展党员近亲属报告制度,扎实开展农牧区发展党员违规违纪问题排查整顿工作和农牧民党员档案排查工作,永葆农牧民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三是育好“生力军”。建立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储备库,依托州市两级基层干部学院先后培育后备干部79人,切实为村(社区)“两委”蓄足人才活水。加强乡土人才培养力度,举办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新型农牧民创业就业能力提升培训班,100名农牧民接受烹饪、装修、绘画、缝纫等实用技能培训,有效提升自我造血能力和致富本领。

  坚持产业富村,激活乡村振兴强大动能。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实现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增强村党支部话语权和权威性,聚力推动农牧业高质高效、农牧区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一是走好组织规划“第一步”。研究制定《玉树市村集体经济五年发展规划》,确立“三年全覆盖、五年上台阶”的工作目标,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举旗定向。构建村集体经济常态调研机制,制作《玉树市村集体经济13类基础统计表》,对全市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资源禀赋、优势条件等进行动态调研摸底,全面建立村集体经济基础数据库,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有效信息参考和数据支撑。二是走实全面破零“第二步”。成立玉树市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领导小组,研究制定《玉树市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两年实施意见》,健全完善全市村集体经济动态监测管理、项目监管等制度机制。充分利用整合村集体经济专项资金,强化项目审查力度,积极引导各村走多元化产业发展路子,并对全市62个村的村“两委”固定资产进行清查核资,聘请第三方会计事务所对全市各村集体经济资产资金进行代理代管,确保村集体经济财务规范、管理科学。2020年,玉树市村集体经济实现全面“破零”且形成独具特色的“破零六式”,全市62个村集体经济年平均收益达33.41万元。三是走深发展壮大“第三步”。以村集体经济收益循环经营为有效抓手,以中央财政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为重要依托,着力推动村集体经济由“破零”向“壮大”迈进。研究制定《玉树市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管理办法》,规范收益分配措施,确保村集体经济良性运行和持续健康发展,有效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同时,自2019年起,累计选定22个村为中央财政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示范村,严把项目评审、督查督导、检查验收三个关口,成为全市各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示范样板。截至目前,全市已有43个村集体经济年收益达到10万元以上,占69.4%。

责任编辑: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