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玉树市税务局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四不摘”要求,坚持“1+4”工作思路,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抓手,聚力乡村振兴,以改善民生统揽工作全局,助力联点村协新村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展现新姿态。
“一个标准”筑牢底线思维,防止一切返贫现象发生
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近年来,玉树市税务局驻村工作队重点关注村中的返贫边缘户的监测,分析潜在的返贫风险,针对性制定有效措施,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强化防返贫监测帮扶,强化产业帮扶,强力推动脱贫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开新局。截至目前,共对11户存在返贫风险的牧户在发放物资及补助金的同时,坚持事前预防与事后帮扶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制定并落实帮扶措施,提供技能培训及就业机会,做好“鱼”“渔”双授,定期汇总分析防贫对象帮扶救助落实情况,有效杜绝了返贫问题。同时,针对农牧民农副产品的销路窄、销售难、增产不增收等突出问题,市局驻村工作队主动作为,积极向州税务局获取帮助,帮助村民向全州各县税务部门销售新鲜牦牛肉3000余斤,共计金额达165000余元,与市场价相比,偏向性帮扶60000余元,销售风干牦牛肉100斤,购买酥油400斤,涉及金额53500元,对村民产品增收,提高牲畜出栏率,防止返贫出现等方面起到了积极助推作用。
“四个方面”稳推乡村振兴,助力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一是发展产业项目,养好“可以挤钱的奶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稳定收入是关键。“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我们将继续致力于推进牦牛养殖及村集体惠民超市产业项目,确保收益率达到10%以上,受益人群达到全覆盖,持续加大产业帮扶力度,不断拓宽村内脱贫群众增收渠道。”市局驻协新村第一书记旦它说。
自入驻帮扶村以来,市局驻村工作队团结带领村“两委”班子,巩固“十三五”时期各项产业项目,结合协新村实际,积极发展和壮大产业到户项目,确保受益人群实现增收。解决村集体经济养殖业为主的产业产品的销路销售问题,成立供销合作社,建立农牧产品冷链系统,确保原生态绿色产品不变质,打造绿色农牧产品特色品牌,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和村中牲畜出栏率,帮助农牧民储藏、销售和购买蔬菜等生活用品,确保实现“村中买 村中售”的美好愿望。另外,积极上报“十四五”时期项目建设规划,为协新村长期可持续发展,养好“可以挤钱的奶牛”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开展“百姓大讲堂”活动,政策宣讲深入人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针对村民思想认识不足,对有关惠民利民政策理解不到位,对教育、卫生、文化等不够重视等实际情况,玉树市税务局驻村工作队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设立了“百姓大讲堂”系列活动,对习近平总书记的“五大振兴”、党员的权利与义务、中央一号文件、十九届六中全会、青海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等内容进行了详解易懂的宣传。截至目前,已开展线下宣传活动14期,线上宣讲15个小时。同时,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组织振兴要求,不断规范基层党组织各项组织生活制度等,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宣传党的理论政策,加强农牧民党员的党性修养,努力让党员同志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努力让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起到攻坚堡垒作用。
三是提高村民技能,培养乡村发展领路人。不断调动农牧民群众参与技能培训的积极性,树立“技能是民生之本、培训乃技能之源”的理念,充分了解广大农牧民群众就业愿望和技能需求的基础上,利用技能培训机会,做到培训内容与人员更加精准。积极收集管辖内企业中适合的就业岗位,推荐给农牧民劳动力对象和村中的大学毕业生,对自主创业人员提供专业设备,促进他们巩固培训成果,解决就近就业。今年,村中参加技能培训人数增长20%,参加培训后的就业率保持在60%以上,全村就业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市局驻村工作队联系推荐就业岗位3个,培养乡村发展领路人注入了税务力量。
四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宜居乡村。驻村工作队大力宣讲道路是“产业路、富民路”,带动涉及村民摆脱“等靠要”思想,修建了30余公里的夏季草场村道,为村民销售和搬运农牧产品,提高产业收入带来了方便。同时,针对协新村不通电,不通信号,部分地区水管爆裂等问题,不断与有关单位协商,完成电网规划、统计等工作,为服务农村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增加牧民收入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大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安全饮水、农网改造、光纤升级、村组公路等基本实现往户延伸。
乡村振兴,税务有责,我们将始终以赶考心态,奔跑姿态、出色状态,严格按照上级部门各项政策要求,结合联点村实际情况,利用好当地资源优势,持续推进“1+4”工作举措,巩固脱贫成果,打通乡村振兴战略“最后一公里”,助力实现“农牧民幸福、农牧业兴旺、农牧区美丽宜居”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