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之源,雪域鎏金。玉树市作为青藏高原腹地三江源核心区的中心城市,立足“小农业、大牧业”产业特征,以1886万亩绿色有机草场为生态基底,牢牢锚定青海产业“四地”建设和牦牛良种推广区,农牧现代产业园,产业集聚示范区,优质农畜产品交易、加工、物流基地,开发中高端肉产品等全州对外展示窗口功能定位,围绕生态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核心目标,成功实现生态价值、产业价值、民生价值同步蝶变,为高原牧区高质量发展树立了实践典范。

一、战略引领强根基,全链支撑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秉持“生态为基、产业为要、规范为纲”发展理念,精准聚焦畜牧业主体培育、全链协同不足等核心短板,构建“主体多元、支撑有力、协同高效”的产业发展体系。在主体培育上,以“百千万”合作社能力提升工程为抓手,分层分类打造63家养殖专业合作社、22家规范化生态畜牧业合作社、4处标准化家庭牧场,培育省级龙头企业3家、州级4家,7家企业待批州级资质,新型经营主体总量较三年前实现翻倍增长,形成“龙头引领、合作社联动、农牧户参与”的良性生态。在市场引领与全链支撑上,为破解产业分散、链条断裂难题,玉树市成立龙头农牧投资有限公司,该公司迅速成为全市生态农牧业发展的“领头雁”,通过整合资源、统筹布局,为生态畜牧业从养殖前端的标准化指导、中端的精深加工赋能,到后端的市场销售对接提供全链条产业支撑。同时推动市国营牧场与西北鸿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协作,加速全流程标准化转型。目前,已基本达成生态畜牧业全链条发展格局,带动近万户农牧民户均年增收1.2万元以上,实现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发力,累计整合各类资金2.4亿元建设装配式畜棚、饲草库、生产用房等基础设施,切实提升物质装备水平,筑牢全链条发展硬件根基。

二、全链提质破瓶颈,战略协作拓宽产业升级路径
(一)前端养殖以科技赋能筑牢生态养殖高地。以1.1亿元牦牛高新养殖示范基地为核心,建成3个千只藏羊、2个千头牦牛养殖基地、2处活畜交易市场、1个有机肥料加工基地及1处万亩饲草料加工基地,牦牛良种覆盖率提升至85%。科技支撑实现突破性进展,建成全省首个养殖领域“博士专家服务站”,成功入围省级乡村振兴科技示范县专项,与省牧科院合作使抗寒饲草存活率提升15%;构建县乡村社四级兽医防疫体系,免疫覆盖率保持100%,三年累计减少农牧民经济损失超50万元;种源建设成效显著,完成3750头牦牛人工授精,受孕率达46.35%,成功获取“玉树牦牛”种畜经营许可,1.5亿元现代农业产业园专项资金精准赋能养殖环节提档升级。

(二)中端加工以集群发展释放价值提升潜力。投资2.38亿元建成综合产业创业物流园,吸引京东、顺丰等32家企业入驻,形成“加工、仓储、物流、服务”一体化产业集群;年屠宰能力3万头的出口标准加工厂即将竣工,彻底填补本地高端畜产品加工空白。产品创新成效凸显,培育9家精深加工骨干企业,研发推出100余种特色农畜产品。其中,牦牛肉年加工量达8000吨、年销售额6.8亿元,乳制品年销售额1.4亿元,有效延伸产业链价值。累计发放牲畜出栏补贴926.64万元,实现出栏率23%、商品转化率18%的良性循环,推动养殖环节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坚持“科技赋能+品牌塑魂”双轮驱动,数字畜牧业建设成效显著,完成26万头只牲畜信息录入,实现“一头一码”全程可追溯,农机化服务体系全面覆盖全域8个乡镇。品牌建设迈上新台阶,制定“玉树牦牛”1项地方标准及4项配套规范,发布区域公用品牌管理办法,“玉树牦牛”“黑青稞”“扎什加羊”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上拉秀乡加桥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域草场、牲畜实现有机认证,16家企业获“玉树牦牛”区域公用品牌授权,正加快推进屠宰分割肉、酸奶等多品类有机认证及6家企业绿色食品认证,品牌价值成效显著。
四、生态富民显成效,协同发展谱写振兴新篇
三年行动实现生态、经济、民生三维共赢,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7.2亿元(同比增长6.4%),第一产业增加值9.33亿元(同比增长4.8%),畜牧业作为地区经济“压舱石”作用持续凸显。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934元(同比增长9.1%),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15206元(同比增长15.3%),63个村集体经济年收益超10万元,其中,100万元以上4个。通过丰收节、特色展销等活动及融媒体矩阵宣传,“玉”字号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下一步,玉树市将全力做好生态养殖模式向高效科学养殖转型和生态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不断完善农畜产品供应链基础设施,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弥补产业链短板。高质量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全面激发特色产业发展动力,以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让三江源的生态红利持续惠及各族群众。
通讯员投稿
手机版
| 本巿频道






